來源:北極星節能環保網
2011年9月,國家環保部發布新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這個被業內認為是“最嚴標準”的文件,開啟了我國火電廠脫硝改造的熱潮。新標準要求所有的火電廠在今年7月1日前全部實現既定目標,與之前的脫硫改造10年期限相比,脫硝改造僅僅有3年的時間,時間緊、任務重令環保企業無暇進行技術研發和設備升級,造成低價競爭與質量問題伴隨其中。
大規模脫硝改造告一段落
據中電聯發布的《2013年度火電廠煙氣脫硫、脫硝、除塵產業信息》顯示,2013年當年投運火電廠煙氣脫硫機組容量約3600萬千瓦,截至2013年底,已投運火電廠煙氣脫硫機組容量約7.2億千瓦,占全國現役燃煤機組容量的91.6%。2013年當年投運火電廠煙氣脫硝機組容量約2億千瓦,截至2013年底,已投運火電廠煙氣脫硝機組容量約4.3億千瓦,占全國現役火電機組容量的50%。
近年來,我國煙氣治理行業一方面通過設備制造商和環保企業的不懈努力,將環保裝置建設單位造價大幅度降低,脫硫脫硝改造單位造價平均在100~150元/千瓦,使得大規模環保建設得以順利實現。
新標準倒逼環保設備升級換代
在2011年9月發布《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中,火電廠煙塵排放標準為3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為20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為100毫克/立方米。今年3月,國家有關部門又提出京津冀地區要達到特別排放限值,即煙塵2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5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100毫克/立方米的新要求,沿海地區又提出“近零排放”即煙塵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35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50毫克/立方米的更高要求,這給從事環保設備制造和設計的企業帶來更高的挑戰。
要讓燒煤也可以像燒天然氣一樣清潔”這是“近零排放”或是“超凈排放”概念提出的初衷。在北京國電清新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開元看來,伴隨著國家環保標準的提高及環保監管執行力度的加大,電廠的脫硫壓力將會增加,脫硫設施必須達標運行。然而現實是,現有的大部分脫硫設施是在當時環保標準下建設的,且不論當時建設的性能、可靠性如何,當環保標準提高后,很多重點地區甚至嚴格于歐美國家,這對電力企業形成巨大的提標減排壓力,意味著很多脫硫設施都需要進行提標改造。
相比于脫硝市場,脫硫提效改造的市場重新被賦予厚望。各大環保企業除了要考量該領域現有的市場容量外,還要考慮兩方面因素,一是較強的技術門檻,能有效降低低價、惡性競爭,脫硫系統的技術綜合性和復雜性較脫硝而言更高;二是有持續發展的市場前景,否則行業存在的眾多競爭者,當市場下滑時就可能出現為爭奪有限并逐漸萎縮的市場份額的惡性競爭。
|